雷電是發(fā)生在大氣層中的一種聲、光、電現(xiàn)象。全球每天約發(fā)生800萬次閃電,平均每分鐘約有2000個地區(qū)遭遇雷暴襲擊。我國雷暴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6至8月。有的地方每年最早的雷暴發(fā)生在4月中旬,最遲可以到10月下旬。雷電目前已被聯(lián)合國列為全球十大自然災害之一,每年我國因雷擊災害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(shù)。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,隨著電子信息系統(tǒng)在居民生產(chǎn)、生活中廣泛應用,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。
春夏雷電活動頻繁,每年發(fā)生多起雷電事故,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(chǎn)損失,為此,氣象部門提醒大家繃緊防雷這根弦。
具體防雷措施如下:雷雨天氣,從事建筑、管道維修和架線的工作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(yè),撤離到安全地帶;在空曠地的人應盡量降低自身的高度,雙腳并攏蹲下,頭伏在膝蓋上,但不要跪下或臥倒,以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。不要奔跑或快速騎行,以防產(chǎn)生跨步電壓;不要在山頂、樓頂?shù)戎聘唿c滯留,也不要把鐵器(包括帶金屬桿的雨傘)扛在肩上,使之高于身體。還應遠離鐵柵欄、鐵橋等金屬物體及電線桿。不要在大樹下避雨,可選擇就近的建筑物或洞穴、溝渠、峽谷等處棲身。進入山洞避雨時不要觸及洞壁巖石;不要在河流湖泊旁邊釣魚,也不要劃船和游泳;不要在戶外使用手機等無線通訊設(shè)備;雷雨天停留在汽車內(nèi)是安全的,但不要把頭或身體其他部位伸出窗外;當感覺頭發(fā)豎起或皮膚有顯著的顫動感時,就意味著自己可能馬上要遭到雷擊,需立刻臥倒在地,待雷電過后呼救。遇到遭受雷擊的人,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及心臟體外按摩,并盡快送入醫(yī)院。